武汉诚顺和中医馆

名中医 好中药

武汉市医保定点单位  国医大师路志正中医养生实践基地  中医外治经络理疗调养中心

我国历朝历代中医名家对中风的病机的认识变迁演变溯源

  我国历朝历代中医名家对中风的病机的认识变迁演变溯源。“中风”作为病名首见于《黄帝内经》,意为风邪中人致病。如《素问·风论》曰:“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风入系头,则为目风眼寒。饮酒中风,则为漏。入房汗出中风,则为内风。新沐中风,则为首风。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飧泻。外在腠理,则为泄风。”可见,《黄帝内经》所论中风范围很广,许多疾病的发生都与风邪中人有关。


  汉代张仲景遵经旨,沿用外风学说,而又有所创新。将外感风邪所致中风列入太阳病,曰:“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把另外一些以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等为主要表现的列在杂病中论述,如《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曰:“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在病机上强调“内虚邪中”,在证候上首先提出中络、中经、中腑、中脏的分类方法,所载五首中风方续命汤、三黄汤、风引汤、侯氏黑散、防己地黄汤为后世中风内因论打下基础。

  金元时期以刘完素、朱丹溪、李东垣等为代表的医家,分别以火热、痰热、气虚阐述中风病机,对中风病机的认识从外因论转为内因论。如刘完素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风论》中指出:“风本生于热,以热为本,以风为标。凡言风者,热也”“是以热则风动”。其后,李杲在《东垣十书》中提出:“中风者,非外来风邪,乃本气病也。”强调了气虚在中风发病中的作用。朱震亨在《丹溪心法》中则提出:“中风大率主血虚有瘀”“东南气温,而地多湿,有风病者,非风也,皆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

  在此基础上,元·王履在《医经溯洄集·中风辨》中指出:“因于风者,真中风也,因于火、因于气、因于湿者,类中风而非中风也。”将中风明确分为真中风和类中风。这一分类方法是对当时学术争鸣的概括和归类,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至明清时期,张景岳综合前人的论述,结合自己的经验,提出“中风非风”,是“内伤积损颓败而然”。提出五脏先伤,功能失调,再加某种诱因而突然发病的认识,比单从火、痰、气、血立论更加全面而深刻。清代医家叶天士、张山雷、张伯龙、张锡纯等,均遵《素问》“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的经旨,以阴虚于下、阳亢于上而致肝风内动立论,强调镇、摄、潜、纳。王清任则另以气虚血瘀立说,认为元气亏损五成,创补阳还五汤补气祛瘀。

  综上,历经千年变迁,中风概念逐渐统一,即指后世的类中风,与现代医学急性脑血管病相近。但中风病机仍百家争鸣,各有其局限性和片面性,对中风患者火、痰、气滞、血瘀、宿食等临床表现,难以全面解释,因此还需进一步探究。

温馨提示:网站已加密,保证您的隐私安全,提前预约可免排队等候。 

武汉诚顺和中医门诊部在线预约挂号平台

鄂ICP备2024048673号-4
微信客服
手机微信:18627730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