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痹病名的由来及分期辨证论治的方法
手痹病名的由来及分期辨证论治的方法。手痹病名首见于宋·王执中《针灸资生经》。该病以症状命名,凡是表现为手部麻木、酸胀不适、活动不利、持物或握拳无力者均可归为本病。手痹发生时或发生前一般有引起痛苦的针刺样或烧灼样异常感觉,且常与手部活动不利、无力同时发生。现代医学研究认为手痹的病因可分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如手臂受压引起的手部麻木,活动后可很快消失。
但一些长期存在的手指麻木,可能与神经受压有关,如腕管综合征。若麻木同时伴有眩晕、意识障碍、发音障碍等,可能与脑卒中有关。总之,手痹的发生可与循环障碍、周围神经局部受压、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等有关,也可由感染、炎症、创伤及其他异常因素引起。西医治疗手痹往往只能针对原发病进行干预,有时甚至难以消除病因,而一些对症处理的药物常为超适应证用药,且不良反应明显。如三环类抗抑郁药,虽治疗麻木有效,但可能引起嗜睡、口干、体质量增加。控制癫痫发作、治疗神经痛的药物如加巴喷丁等亦可引起嗜睡、体质量增加。而在中医临床中通过运用中医辨证论治各种原因引起的手麻、酸胀不适方面具有比较好的效果,特别在手痹的分期治疗方面颇具效果:
一、早期实证多见,祛邪为先
手痹患者早期发病多与外邪侵袭相关,对于风寒湿邪流注经络骨骼者,符师临证善川乌、草乌同用,以加强祛风除湿功效。明清时期已有草乌酒治“手足风湿性疼痛”的记载,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乌头有抑瘤、镇痛、提高免疫力、抗炎、扩张四肢血管等作用。对于风胜者,当祛风通络,常选用独活、威灵仙、海风藤等。寒胜者,当温经散寒,常选用桂枝、仙茅、淫羊藿、巴戟天等。湿胜者,当健脾化湿,常选用黄芪、党参、白术、大枣等。另外经验用药还包括以细辛祛风散寒,羌活、独活除湿止痛,薏苡仁舒筋除痹,防己祛风除湿等。
二、中期气血失调,调气血为要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临证尤其注重对气血的调摄。所谓“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风寒湿邪流注经络后,若未及时祛散,气血为邪所阻,瘀血痰浊痹阻经络,脉道不通。气血与邪交争日久则日益虚耗,气虚则无力运血而瘀更甚,故久病必瘀。王清任《医林改错》亦有“瘀血致痹”说。对于气血瘀滞者,用柴胡、陈皮疏肝理气,白芍、当归活血柔肝,依病情可少佐以牡丹皮、焦栀子清肝泻火,以防肝郁化火耗损肾阴。除常用红花温经活血之外,有医家用虫类药如水蛭、地龙、僵蚕等增强活血破瘀、搜风剔络之功。
三、后期体虚邪实,平补肝肾
手痹日久,多有肝肾内亏之因,符师善用生地黄、桑寄生、独活、菟丝子平补肝肾之阴阳,常用方剂如独活寄生汤,其辛温以散、甘温以补,可强肝肾、补气血、除风湿、壮筋骨。常用的药对有狗脊-续断、生地黄-山茱萸。其中狗脊能散风寒湿邪,甘温以补肝肾、强腰膝、坚筋骨,能行能补,对肝肾不足兼有风寒湿邪之风湿痹痛十分适宜。续断能补肝肾、强筋骨,治肝肾亏虚、筋骨不健,又能行血脉使补而不滞,可达标本兼治之功。两药同见于《易简方便医书》所载狗脊饮,该方养血活血的同时可舒筋活络,主治气血俱亏而手足麻木、感受风湿不能行动者。地黄补益肝肾元气,乃“延龄之妙味”。山茱萸收敛元气,乃“益阴之圣药”,二药伍用,一补一敛,由六味地黄丸化裁,从肝肾论治,平补肝肾以壮阴阳正气,肝肾得养,经脉得荣,痹阻自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