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典籍对慢性乙型肝炎病因病机的认识及清热解毒化湿以保肝降酶及中药方的简介
中医典籍对慢性乙型肝炎病因病机的认识及清热解毒化湿以保肝降酶及中药方的简介。根据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症状可把该病归属中医学肝着、虚劳、黄疸、胁痛和积聚等范畴。本病常呈现迁延不愈的趋势,绝大多数患者会出现肢体乏力、嗜睡、口干口苦、恶心、纳差、大便溏、小便黄等症状,而这与湿邪具有黏滞、重浊、趋下病理特点所致症状相符合。
《金匮要略》云:“黄家所得,从湿得之。”湿邪既可内生,又可外感。过食肥甘厚腻,饮酒过度,易酿生湿热。阳盛之体,感受湿邪,郁而不达,而生湿热。阳虚而湿盛之体,或感受疫毒,或五志过极化火,湿遏热伏,使热毒更盛,达营入血。夏秋之交,人体内湿气较重,外感于热,与湿相搏。湿邪侵袭脾胃,致脾胃运化失司,则纳差乏力。脾胃居于中焦,脾升胃降,升降相因以此调节脏腑气机。湿热之邪停阻中焦,导致脾胃升降功能失调,阻滞气机,则症见腹胀、恶心。
《灵枢·脉度》云:“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脾胃失调,肝气不能调达,致疏泄不利,胆汁排泄不畅,胆液不循常道,则外溢肌肤,下注膀胱,进而发为目黄、肤黄、小便黄。
而在临床中,根据湿热和寒湿的病因病机不同可分为阳黄和阴黄,但不论阳黄还是阴黄,其主要病机为脾胃升降失调,水液代谢障碍。
《素问·太阴阳明论》云:“脾者土也,治中央。”湿邪乃太阴土气所化,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人为脾,但凡湿邪侵入人体五脏六腑,脾胃首当其冲,脾虚无以化解水湿,湿邪郁久化热,进而在人体内形成湿热之邪,导致慢性乙型肝炎病程缠绵难愈,反复发作,而脾胃在三焦辨证中属中焦,故治以芳香苦燥之品。
因此,湿邪之气自始至终存在于慢性乙型肝炎的疾病演变过程中,应该从湿邪角度论治慢性乙型肝炎,主张用清热化湿法治疗湿热型慢性乙型肝炎。清热化湿方是在临床中用于治疗湿热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处方之一。
组成:茵陈10~15g,炒栀子9~12g,半枝莲10~12g,苍术9~12g,炒白术9~12g,金钱草12~15g。
方中茵陈、金钱草为君药,主要用于清热利湿退黄,透邪而出。茵陈中含有香豆素、黄酮类以及绿原酸等几种保肝成分,可以促进胆酸和胆红素的代谢,从而起到保肝降酶的作用。金钱草不仅具有消肿散瘀、清热解毒的功效,还有保肝利胆作用,能够促进肝细胞分泌胆汁。臣药半枝莲清热解毒,也具有保护肝细胞的作用。苍术、白术为佐使药,苍术既可以发汗解表,又可以燥湿运脾,而白术主要有补气健脾燥湿的作用,二者合用,燥湿相济,又健脾益气。苍术、白术同用,正合《金匮要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旨。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化湿、健脾益气之功效,从而起到保肝降酶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