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的中医典籍对于经筋理论的论述及溯源发展的概述
历代的中医典籍对于经筋理论的论述及溯源发展的概述:
“经筋”一词最早出现于《灵枢·经筋》,许慎《说文解字》对“筋”进行了说明:“筋,肉之力也。从力,从肉,从竹。竹,物之多筋者”。力,即力量,现认为骨骼肌收缩、神经系统冲动可产生力量。肉,即肉体,人的身体。筋像竹子一般具有丰富的纤维,现多认为是人体肌腱、韧带、关节囊等软组织的统称。
《说文解字》:“经,织也”,《释名》作“径也”,原意指纵线,筋的走向也为纵行,因而经是对筋的分布的总结。
经筋理论于石器时代萌芽,战国时期成形,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阴阳十一脉灸经》和《足臂十一脉灸经》首次提出筋的概念。
《黄帝内经》的成书是经筋理论形成的标志,它总结了经筋理论的完整体系,记载了经筋的循行分布、经筋病候特征等。
《难经》从解剖角度对经筋理论做了诠释。
晋代《针灸甲乙经》记载了经筋起止及经筋发病的症状,对经筋学理论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隋代《诸病源候论》进一步对经筋病因病机、治疗方法等进行完善。
唐代《备急千金要方》提出阿是穴治疗疼痛类疾患。
明代《医学纲目》提出治疗经筋病应在病变部位选穴。
现代薛立功通过整理研究大量文献对经筋理论进行了探索,撰写了《经筋理论与临床疼痛诊疗学》一书,此书是有关经筋理论的专著。
本文版权归网站所有,转载请联系并注明出处:
https://www.whcshzyg.com//article-detail/N6dnAA2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