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医学对肝的生理病理学的认识
浅谈中医学对肝的生理病理学的认识。中医学很早就建构了一条完整的肝生理病理学链条,由解剖、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等构成,成为中医脏腑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1、中医学对肝的生理学认识是建立在解剖学基础上的,中医学中的“肝体”即肝脏器官本身。古人在解剖学基础上已经认识到肝的位置在季肋部,《灵枢·五色》说:“阙……直下者肝也。”《医贯》也说:“膈膜之下有肝……肝短叶中有胆附焉。”《难经》还对肝的形态结构和重量进行了描述,这些认识与现代医学关于肝脏的解剖位置、形态、质量等都是基本一致的。
2、中医学中肝的主要功能如主疏泄而周转气血、分泌和排泄胆汁、辅助消化功能,而现代医学中肝脏是消化系统最大的腺体,通过胆汁的分泌和排泄而助力消化功能,二者几乎完全一致。主藏血而调节血量,《素问·五脏生成》提到:“故人卧而血归于肝”,现代医学认为人在卧位时肝血流量比立位时增加45%,因此,建议肝炎患者卧床休息以增加血流量,从而携带更多的氧气进入肝组织有利于受损肝细胞的修复。
养筋爪,为罢极之本是言疲劳的根本在肝,与现代医学疲劳乏力为肝脏疾病主要症状相同。开窍于目则指明肝对视觉功能的影响,西医学认为肝脏是维生素A的主要储存器官,而维生素A与视网膜感光功能的关系又极为密切,肝脏疾病可使维生素A储存减少,从而引起两目昏花、视物模糊。而肝在广义上还有某些内分泌、血液系统、运动系统的功能等,肝脏患病时这些系统往往都会有相应的症状出现,凡此都从不同侧面证实中医学肝与现代医学肝脏在生理功能的许多方面是一致的。
3、中医学中肝除自身具有的主要病理特点如肝气易郁、肝火易炽、肝风易动、肝血易亏、肝阴易虚外,肝易动难静,在病理上又有“善干他脏”的特点,如肝病及胆则胆热口苦,胆气不利,使胆汁不能正常排泄,外溢则发生黄疸。
肝胆湿热又可出现呕恶、腹胀、溲赤、大便黏腻等。肝病伐脾则脾虚失运,使消化呆滞、食少腹胀,甚或腹痛腹泻、倦怠乏力。肝病及肾则使肾阴亏耗甚或肝肾阴虚而出现肝区隐痛、腰膝酸软、目干涩、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等。肝气犯胃则使胃失和降而出现胃痛胃胀、或呕或吐、痞满食少等证。此外,肝病还可对气血产生广泛影响如气郁、气逆、血瘀、血虚等而表现为胁痛腹胀、肝脾肿大、肝掌蜘蛛痣、衄血,甚或贫血、面色无华、停经等一系列气血逆乱的临床证候,这些恰恰是现代肝病过程中最为常见的症状和体征。中医肝病之肝郁、肝火、肝积、胁痛、黄疸等与现代肝病在发病规律上也都十分接近。鼓胀与肝硬化腹水则几乎完全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