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高频应用的中药治法及疗效分析摘录
溃疡性结肠炎以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为主要症状,常伴有肠外表现,严重者可并发中毒性巨结肠、肠穿孔等,可危及生命,预后欠佳。随着对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的研究不断深入,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手段也逐渐多样化,但中医药在治疗该病上仍显示出明显优势,具有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的特点。
通过对临床中药进行综合统计,共涉及中药163味,以健脾补益类药为主。通过对高频中药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提示白术与茯苓、白术与党参、黄连与木香、木香和白芍、党参与茯苓、黄芪与白芍之间关联度最高,提示这些中药联合使用的频率很高。
通过聚类分析,归纳出三类相关性较高的中药组对,第一类为白术、茯苓与党参搭配,第二类为白芍与黄芪搭配,第三类是黄连、木香与当归搭配。两种分析方法得出结论相似,与临床实际使用情况亦相符,重用以四君子汤为代表的补气药,说明健脾益气扶正的治则仍是治疗本病的关键。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病机除了脾虚,常兼有湿热,从用药味数和频数上推断,湿重于热。脾虚生湿,湿阻中焦,久则化热,湿热互结,进而影响气血调和,治法在补益脾胃和清利湿热的基础上,兼调理气血。
这163味中药中止泻药18味,使用频次为161次。其中频次>10的高频止泻药以白头翁、乌梅、肉豆蔻、秦皮、葛根、诃子及补骨脂为代表。从相关性分析的结果,得出白头翁与秦皮、肉豆蔻与补骨脂、肉豆蔻与诃子、肉豆蔻与吴茱萸、补骨脂与吴茱萸、砂仁与莲子肉、吴茱萸与诃子这些中药之间相似度较高,临床联合用药使用频率也高。聚类分析同时提示补骨脂、肉豆蔻、吴茱萸、诃子、赤石脂、五倍子、罂粟壳、砂仁及莲子肉可聚为一类。白头翁、秦皮、车前子、石榴皮、葛根、乌梅及马齿苋可聚为一类。
综合分析,止泻类药物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为清热燥湿、涩肠止泻,另一类为温补脾肾、涩肠止泻。而止泻药的运用亦须辨证施治。一般来说,溃疡性结肠炎的急性发作期,主要以湿热内蕴为主,故临床多选用白头翁、秦皮、砂仁等清热利湿药。而缓解期则多为脾肾阳虚证,常选用肉豆蔻、补骨脂、吴茱萸等温肾止泻药。再根据夹杂脾肾不固等表现,可加用乌梅、赤石脂、诃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