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消化性溃疡病因病机的认识及整体辨证论治结合局部辨病论治的特点
中医对消化性溃疡病因病机的认识及整体辨证论治结合局部辨病论治的特点。消化性溃疡以胃、十二指肠慢性溃疡为主,是多种病理因素引起的非特异性溃疡,其原因主要为胃酸、胃蛋白酶的过度消化与胃、十二指肠的抵御作用之间失去平衡。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症状以上腹部疼痛、反酸、呕吐、嗳气为特征,中医认为其病因病机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需要重视:
1、脾胃升降失司,寒热互结
脾升胃降,寒热不得结滞,脾胃才能腐熟运化有常。消化性溃疡多为脾胃同病,基本病机之一是脾胃升降失司,脾气不升,胃气不降,气机结滞于中焦,酿热伤肌。脾喜热恶寒,胃喜凉恶热,脾胃性喜寒热特点的不同决定了本病病理改变多为寒热错杂互结。总体而言,消化性溃疡病机多为阳虚、气虚,局部多有郁热内滞。具体而言,胃溃疡多表现为郁热,十二指肠溃疡多表现为虚寒。尽管胃溃疡与十二指肠溃疡有偏寒偏热的不同,但二者均多属寒热错杂为患。疾病急性期,往往寒热并重,或热重于寒。慢性期则多寒,或表现为虚寒郁热。
2、肝气不疏,血瘀化热
肝胆气机调畅与否,直接影响脾胃气机的升降。肝气不舒、横犯脾胃可导致脾胃气机郁滞,气郁日久化热可伤肌腐肉,引起消化性溃疡。因此,肝气不舒、横犯脾胃亦为消化性溃疡的重要病机。此外,消化性溃疡多病程较长,疾病日久不愈,损伤人体正气,气虚或气滞致局部血行不畅,血瘀日久化热又会进一步加重溃疡。
整体辨证论治结合局部辨病论治消化性溃疡病的特点:
尽管西医采用抑制胃酸分泌和保护胃黏膜制剂在促进溃疡修复、改善患者症状方面具有一定效果,但临床仍有许多患者面临症状改善不明显、停药后症状反复等问题,尤其是对合并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需长期应用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及房颤需要抗凝治疗的患者,消化性溃疡的控制难度更大,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可导致严重的消化道出血。
中医治疗疾病从整体出发,扶正祛邪,标本兼治。临床根据消化性溃疡的寒热虚实,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既重视整体辨证论治,又考虑局部辨病论治。整体辨证论治以整体观念为指导,综合考虑脾胃与他脏的关系,采用辛开苦降、疏肝调脾、甘温补气等治法。局部辨病论治则结合脾胃各自的生理病理特点,注意整体温阳、局部清热,胃溃疡多治以寒、十二指肠溃疡多治以热。将整体辨证论治与局部辨病论治有机结合,有助于提高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