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代古今医家对从肺论治耳聋的观点与变迁
我国历代古今医家对从肺论治耳聋的观点与变迁。耳聋多从肾论治,中医学“肾开窍于耳”之论始于《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肾“在窍为耳”,《灵枢·脉度》曰:“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因此,历代医家多从肾论治耳聋。但从金元时期起,刘完素另立新说,提出“耳聋治肺”的观点,此后医家们在临床实践中对此观点不断补充、发挥,特别是从肺论治耳聋是很好的补充和完善:
1、金元时期,刘完素提出:“耳者,盖非一也。以窍言之,是水也。以声言之,金也……假令耳聋者肾也,何谓治肺?肺主声,鼻塞者肺也”。因此,刘完素被现代医家认为是“耳聋治肺”的首倡者。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发现,中医学对耳窍与肺脏关系的探讨由来久已。
2、上溯至《黄帝内经》时代,《素问·气交变大论》首先提出:“岁火太过,炎暑流行,肺金受邪,民病疟,少气咳喘……嗌燥耳聋”,将肺金受邪所致耳聋作为“运气耳聋”的一种予以明确记载。《难经·耳能闻声之故》曰:“肺主声,耳者肾之窍而反闻声,其意何也?然,肾者北方水也,水生于申,申者西方金,金者肺,肺主声,故令耳闻声”,提示耳与肺、肾之间存在体用关系。
3、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将耳聋分为厥聋、风聋、久聋、劳聋,其中“风聋候”提出:“其经脉虚,风邪乘之,风入于耳之脉,使经气痞塞不宣,故为风聋”,这段关于风聋病机的论述成为后世医家运用“耳聋治肺”理论的主要病机依据。金元时期,刘完素和李东垣均从金水相生角度出发,认为耳为肾之体、肺之用,如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曰:“假令耳聋者肾也,何谓治肺?肺主声”,李东垣《脾胃论》曰:“耳者上通天气,肾之窍也,乃肾之体而为肺之用”。
4、明清医家对耳聋的讨论大致可分为两派:一派强调补肾在治疗耳病中的重要性。另一派则沿用《诸病源候论》对耳聋的分类,在总结前人观点的基础上,提出更多新的学说,从解剖、病机、治法方药等方面对“耳聋治肺”进行讨论。徐春甫在《古今医统大全》中提出“耳聋当以调气开郁为主”,强调辛味药在耳聋治疗中的应用。李梴《医学入门》强调“耳聋当分新旧虚实……新聋多热,宜散风热”。
5、现代临床应用“耳聋治肺”理论亦重视区分病情新久虚实,新发、病情为实的耳聋宜从肺论治。王孟英《温热经纬》所言“肺经之结穴在耳中,名曰聋葱,专主乎听”,被现代医家认为是“耳聋治肺”理论的中医解剖基础。尤在泾在《医学读书记·耳聋治肺鼻塞治心》中对“耳聋治肺”原理进行阐述:“愚谓耳聋治肺者,自是肺经风热、痰涎闭郁之症。肺之络会于耳中,其气不通,故令耳聋,故宜治其肺,使气行则聋愈”。
古代医家认为耳与肺关系密切:生理上,耳为肾之体、肺之用,肺之结穴在耳中。病理上,风热痰涎郁结耳中,导致经气痞塞不通而致耳聋。治疗上,强调分清新旧虚实,新聋多热,宜散风热,并倡导调气开郁,重视辛味药在耳聋治疗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