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6个方面作用概述
动脉粥样硬化多发于脑力劳动者,是老年人的主要致死病因之一,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在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中,中药具有多途径、多环节、多靶点干预的优势,并且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对胃肠道无损伤。近年来中药学者新发现28种具有干预AS作用的中药有效成分,其中黄酮类有定心总黄酮、丹参酮IIA、银杏黄酮苷元、甘草总黄酮等,皂苷类成分有雪胆总皂苷、灵仙新苷、虎杖苷、黄芪皂苷、三七总皂苷、怀牛膝总皂苷、黄芩苷等,多糖类包括枸杞多糖等,酚类有丹皮酚、葡萄籽多酚等,挥发油类有苏子油、当归挥发油等,其他类成分如万寿菊提取物叶黄素、芹菜素、蛇床子素等。这些中药有效成分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有如下方面的作用:
1、逆转血脂代谢紊乱
血脂异常是指人体内脂蛋白代谢异常,主要包括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三酰甘油(TG)升高和(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等。血脂异常是导致AS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逆转血脂代谢紊乱是许多中药有效成分防治AS的重要机制。其中万寿菊叶黄素、雪胆总皂苷、苏子油均可降低其血清TC、TG、LDL-C水平,升高其HDL-C水平,显著降低其主动脉脂质面积百分比,明显改善其血管内膜管壁脂质沉积、管壁增厚及管腔狭窄程度。
2、调节氧化应激
氧化应激是指机体在病理状态下,组织或细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等相关抗氧化酶活性降低,导致活性氧簇(ROS)蓄积而引起细胞毒性,从而引发组织损伤、疾病发生的过程。研究表明氧自由基的急性和慢性超载在AS的发病中起关键作用。研究表明,抑制过度氧化应激反应是中药有效成分防治AS等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途径。其中雪胆总皂苷能显著升高其血清SOD、GSHPx水平。
3、调节血管张力
血管堵塞、供血不足是导致心脑血管缺血损伤等相关疾病的主要危险因子之一,调节血管张力、尽快恢复血供是多种中药有效成分减轻心脑血管缺血损伤的首要途径。血管内皮细胞(VEC)通过合成和分泌产生扩张血管因子、收缩血管因子实现对血管张力的调控,内皮素(ET)及一氧化氮(NO)是其中典型的代表。VEC受损可直接影响血管功能,因此,减少内皮细胞损伤,逆转血管功能障碍成为防治AS的新思路。对于高脂饲料喂养建立的高脂血症和AS家兔模型,万寿菊叶黄素、雪胆总皂苷可降低其血清ET含量,升高其血浆NO、环磷鸟嘌呤核苷(cGMP)水平,并明显改善其血管内膜管壁脂质沉积、管壁增厚及管腔狭窄程度。
4、抑制炎症反应
炎症反应是临床常见的病理过程,大量基础和临床研究表明,炎症过程中的多种炎症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等与AS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致病机制的共同环节或通路。因此,抑制炎症反应是多种中药有效成分发挥防治AS等心脑血管疾病作用的关键途径。其中雪胆总皂苷能显著下调其血清TNF-α、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8(IL-8)含量。
5、抑制血栓形成
大量基础和临床研究显示,血栓形成也是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抑制血栓形成是中药有效成分防治AS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另一重要途径。雪胆总皂苷能显著下调其血清血栓素B2(TXB2)含量,升高其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水平,明显改善其血管内膜管壁脂质沉积、管壁增厚及管腔狭窄程度。
6、抑制细胞凋亡
细胞异常凋亡是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调控相关凋亡基因的表达、抑制细胞凋亡是多种中药有效成分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关键机制。对于ox-LDL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EAhy926),黄芩苷可显著升高其存活率,降低其细胞内Bax/Bcl-2比值。对于RAW264.7巨噬细胞经ox-LDL诱导形成的泡沫细胞模型,丹参酮ⅡA可通过提高其造血细胞系特异性蛋白表达发挥抗细胞凋亡作用。
当前研究中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从逆转脂质代谢紊乱、抑制泡沫细胞形成、调控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防止内皮细胞损伤等方面揭示了中药有效成分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中医界还需进行更多有关中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有效成分作用靶点和减毒增效的基础和实验研究,以充分挖掘中药的药效潜力,更好地为人们的健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