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典籍及历代中医对细辛用量的论述:重剂细辛堪任方中帅将
细辛虽有毒,但其功效卓越。四川名医吴佩衡将细辛列入中药十大“主帅”之一,以形容其作用之大,认为如能熟知其性能,善伍其臣佐,下至一般常见病,上至疑症顽疴,无不应手奏效。
《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细辛共入方14次,且均以组方出现,除乌梅丸外(细辛用6两)其余均为内服汤剂,13首汤剂中细辛用量1两者1首,1.5两者3首,2两者4首,3两者5首。以东汉1两合今15.625 g计算,张仲景细辛常用量在15.625~46.8 g。其中麻黄细辛附子汤、小青龙汤、当归四逆汤、乌梅丸、苓甘五味姜辛汤、防己黄芪汤、《备急·千金要方》三黄汤都是耳熟能详且疗效确切的临床常用方。
中医名家李可致力于临床与研究46年,辨证准确,胆大心细,擅长以重剂救治危急重症及疑难杂症,用药效如桴鼓,闻名遐迩。李可临床用药经验与研究载于《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其中含细辛的处方共28首,均为组方汤剂,其中细辛10 g者15首,15 g者8首,20 g者4首,45 g者1首。李可细辛常用量在10~45 g。
因此不仅细辛可用,而且剂量还不应局限在3 g之内。自宋朝以来,临床上细辛的用量一直被压抑,功效被囚禁,功能无处彰显,如今看来实在冤枉。药与药量是临床关键中的关键,古人云“不传之秘皆在用量上”。刘沛然曾言:“药量者,犹良将持胜敌之器,如关羽之偃月刀,孙行者之千金棒也。除性能外,量宜应症而战疾,不善用而无验,反贻误战机。”
本文版权归网站所有,转载请联系并注明出处:
https://www.whcshzyg.com//article-detail/WqLzJLL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