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中医典籍对小儿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病名溯源及辨证论治概况
历代中医典籍对小儿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病名溯源及辨证论治概况。《黄帝内经》有本病的相关记载。《素问·通评虚实论》记载:“乳子中风热,喘鸣肩息者,脉何如?岐伯曰:喘鸣肩息者,脉实大也。缓则生,急则死。”此概括性描述了小儿肺炎的临床症状、体征及预后。其中“脉急则死”,一则形容病情急重,二则说明古人已注意到本病的预后与脉速相关,体现了中医对重症肺炎的认识,与临床实际相符合。
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篇》对肺胀的描述为气逆而上,咳嗽气喘。
元代朱丹溪《幼科全书·观形察色》中有“胸高气促肺家炎”的记载,与肺炎的临床表现相近。
清代吴谦《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喘证门》有“暴喘传名马脾风,胸高胀满胁作坑,鼻窍扇动神闷乱……”的阐述,其相当于鼻翼煽动、三凹征、烦躁不安的临床表现,亦为重症肺炎的主要体征。
清代谢玉琼《麻科活人全书·气促发喘鼻煽胸高第五十一》中描述麻疹时提出,因热邪壅遏肺窍致使气道受阻出现“喘、鼻煽”等症状时,称为“肺炎喘嗽”。
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卷三下焦篇指出,喘息、气促、咳嗽、咳吐稀涎、喉哑、脉洪数等肺炎喘嗽之症是因上焦湿热引起。
中医古籍中虽然没有小儿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病名的记载,但从其阐述的临床症状、体征、疾病特点等方面,可以将其归属于中医学风温、马脾风、肺炎喘嗽等范畴。病因有外感、内伤之分。感受六淫邪气为其外因,小儿肺脏娇嫩,脾常不足,肺脾气虚致邪盛正虚是其发病的内因。病位主要在肺,与脾的关系密切,亦可累及心、肝等脏。病变性质总属虚实夹杂,本虚标实。病理因素与热、毒、湿、痰、瘀、虚有关,且常兼夹为患。
中医药对于小儿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P的治疗以内治法为主,在治疗上从整体观念出发,注重辨证论治,在治疗疾病的同时,重视调理患儿体质,固护其正气,以增强小儿机体的抗病能力。治疗上或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或清热化痰,祛瘀通络。或清热利湿通络。或益气健脾为主,佐以祛痰通络。此外,中医外治法如中药穴位贴敷、拔罐疗法等多与中药内治相配合,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