泻黄散加减治疗心脾积热型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效果及方解
泻黄散加减治疗心脾积热型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效果及方解。中医学将小儿疱疹性咽峡炎归属于口疮、风热喉痹等范畴[7]。《普济方》提到:“脾胃有热,风毒乘之,其气上冲,经络胥应,故咽喉为之肿痛。”《幼幼集成·口疮证》则说:“口疮者,满口赤烂……心脾积热,熏蒸于上,以成口疮。”因脾开窍于口、心开窍于舌,故本病病位在心脾,辨证可归纳为风热乘脾、心脾积热、虚火上浮三型。临床以心脾积热型小儿疱疹性咽峡炎较多见。
西医对疱疹性咽峡炎的治疗以抗病毒为主。利巴韦林作为一种广谱抗病毒药物,能够通过减少病毒核酸的合成,对RNA和DNA病毒发挥抗病毒效应,因此在临床上被大规模用于疱疹性咽峡炎的治疗。但利巴韦林的耐药性较为明显,且血液系统、消化系统均可出现不良反应,使其临床疗效受到一定影响。
中医认为小儿心火易炽,脾易气滞、生湿。本病为外感风热发病,将养过温,郁而化热,与湿气相合,积于心脾,客于咽喉,湿热蕴结而生疱疹,故心脾积热型的治疗应以清热、解毒、利湿为主。
泻黄散基本方由栀子、藿香、石膏、防风、淡竹叶、车前草、甘草组成。其中,栀子为君药,味苦性寒。藿香去上焦壅热,振复脾胃气机,味辛性温。石膏用以清心、泻脾胃之积热。防风可升散脾中伏火。淡竹叶清心泻火、利湿除烦。车前草利尿通淋、引火下行。甘草和中泻火、调和诸药。风热重的患儿,加入金银花、连翘清热利咽。里热盛的患儿,石膏倍用可以清泻脾胃积热。阴虚有热的患儿,减去豆蔻、厚朴花可以清心热兼滋阴养血。大便干结的患儿,加大黄用以通便。
药理研究发现,栀子中的环烯醚菇类物质具有抗炎、抗氧化、利尿、解热等药理活性,因此能够起到泻火、清热、利尿、解毒的作用。藿香中的黄酮类物质,不仅可用于抗病毒,还有抗炎、镇痛及解热的功效。石膏中的微量元素是其药理作用的基础,其中最重要的Ca2+可抑制神经肌肉兴奋,起到解痉作用。防风中的色原酮类成分具有解热、镇痛、抗炎作用。车前草中的车前子胶、黄酮等主要成分能够抗炎、抗病毒,且兼有利尿、排石、缓泻等作用。药理证实泻黄散的组方药物具备抗病毒和增强免疫的功能,将其应用于小儿疱疹性咽峡炎合乎理法。